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
- 2、和尚头上的6个点、9个点是什么意思
- 3、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
- 4、古代和尚头上的6个点是什么意思呢?
- 5、和尚 在脑袋上烫9个 或6 个“点” 是什么意思?
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
和尚头上六个点和九个表示资历
和尚头上的点是戒疤,一般来说,和尚头上的戒疤越多,这个和尚的资历越老。
和尚头上的戒疤不是一开始就有,也不是一开始就有6个以上,是在当和尚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测试考核后逐渐增加的。
和尚头上的6个点、9个点是什么意思
和尚头上六个点和九个表示资历
和尚头上的点是戒疤,一般来说,和尚头上的戒疤越多,这个和尚的资历越老。
和尚头上的戒疤不是一开始就有,也不是一开始就有6个以上,是在当和尚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测试考核后逐渐增加的。
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
和尚头上六个点和九个表示资历
和尚头上的点是戒疤,一般来说,和尚头上的戒疤越多,这个和尚的资历越老。
和尚头上的戒疤不是一开始就有,也不是一开始就有6个以上,是在当和尚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测试考核后逐渐增加的。
古代和尚头上的6个点是什么意思呢?
僧人头上的6个点是戒疤。关于其起源,依谈玄《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后世中国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众之烧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然此并非佛制,且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夜、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
戒疤是和尚在受戒的时候用艾火烧上去的,刚入门的和尚头上只会有一个戒疤,随着时间的增加,戒疤的数量会增加,因此戒疤的数量越多表示资质越高。如果你看到的和尚头上有9个戒疤,那么他应该是寺庙的主持。想要达到12个戒疤是很难的,这种级别往往只有达摩祖师才可以达到了。
和尚头上的戒疤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了却红尘,舍身供养,也表示从此之后要清心寡欲。中国佛教信徒往往就会用戒疤来表示自己的信心,而且这些戒疤也可以用来分别此人是否已经受戒,只是这个戒疤的流传仅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国家尚未看到。
烧戒疤看起来就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毕竟这是没有麻药作用的,而且烧的地方在头顶。那么戒疤是怎么烧的呢?首先用艾草做成的小粒艾绒,在艾绒的底部涂上易燃的蜡,然后均匀的放在受戒者的头上。放好之后用纸捻快速点燃艾绒,在这个过程中,受戒者会有明显的灼痛感,需要有人扶持,而且这一切过程中除了僧人的念经声外不能有任何杂音。
在燃烧完全之后,头上自然就会出现戒疤,烧箕坝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在这之后,血液会有轻微的中毒,受戒者会有想睡觉或者是精神恍惚等症状,必须保持受戒者的清醒,打起精神一直到午夜12点之后,否则会落下视力听力下降的后遗症。
和高头上的戒疤是用艾绒烧出来的,从小沙弥到主持,戒疤是晋级的表现,一般从一到六,六个已是主持,代表六根清净,再升到九个已不是一个寺院的主持,而是一片区域的主持,最多也就九个最高了,只有特别高僧能用到。
和尚 在脑袋上烫9个 或6 个“点” 是什么意思?
凡是出家当和尚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的人都要剃光头发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关于戒疤,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所谓传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使之成为正式僧尼。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沙弥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师父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二十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行授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条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也因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但这不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戒必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以下同时授受。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和尚的戒疤就好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是等级的表示。刚剃渡的小和尚在经过几个月的新生训练后,会参加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测验及格后,庙里的老和尚会用线香帮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例如看锁码频道不再流口水或是默写金刚经时不再要左顾右盼,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乐福"。
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疤;而像少林寺、清真观或龙发堂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可能是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然而这第十个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十个疤的[上帝级和尚]不超过五个。不光是头上有,身有也可以有,比如说:手臂。
补充: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