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6米长的眼镜王蛇能杀死6米长的蟒蛇吗?
很多人对眼王体型没概念,眼王最大科考实测为4.77米,12kg(吃了东西后不久)。也有4.46米,6.3kg和4.57米7.3kg瘦个体。一般4米就七八kg,4米10kg就算很壮了,有条4米12kg的胖子。纽约动物园一条圈养4.4米12.7kg。文献记载最重记录16kg。国内据说有蛇厂填喂催肥出15kg恶心短肥个体。
不难发现,眼王这个长度就这个体重属实轻。看眼王骨架就知道属于细长型蛇,跟蟒蛇比起来天差地别。在2.5米以前细的不行,通常2米还没2kg。2.5米后才开始变得圆润。
眼王捕杀的蟒蛇,虽然有些刻意玩角度让蟒看起来没那么小。但是事实上,眼王捕杀的蟒都比自己短,体重还没自己重的亚成小蟒蛇。
眼王捕杀蟒蛇主要两种方式,一种是咬了就跑,等神经毒发作再回来吃,这是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最上乘的策略。
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直咬着拼命注毒,然而大量视频图片都透露了一个信息,眼王在被蟒绞住后只有硬抗,眼王自身不会绞杀。为何它敢硬抗绞杀?因为体型优势,这就是它硬抗的资本。不过也有少数没抗住被比自己小的蟒绞死的。
然而即便是面对小蟒蛇,大量视频都透露要几个小时蟒蛇才会神经麻痹。
了解这层关系,大多眼王捕杀蟒蛇必须满足的条件,体型比蟒蛇更大,可以硬抗绞杀。
大众对蟒蛇的体型概念模糊。这里只说两种最大的。网纹蟒和森蚺(蚺科)
这里先拿生态平均体型对比,眼王是雄>雌,两种大蛇是雌>雄,都用大的。
眼镜王蛇成年雄性平均全长3米,平均体重4kg,最重记录16kg,科考最重12kg
(苏门答腊样本)网纹蟒成年雌性平均全长4.13米,平均体重16.7kg。科考最重99kg
(委内瑞拉样本)森蚺成年雌性平均全长3.72米,平均体重32.6kg。科考最重100kg
不多说,就生态平均体型对比,眼王上去硬抗绞杀就是找秒。更别说最大vs最大。
同长度都按5米,眼王体重14kg,网纹蟒30kg,森蚺60kg。森蚺跟眼王体重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有人要拿食蛇性说事了,网纹蟒确实没食蛇性。但是森蚺有,森蚺经常在交配后雌蛇吃掉雄蛇。还有其他的森蚺捕杀同类事件,也有森蚺捕杀红尾蚺的记录。
接下来是眼镜王蛇毒液的问题,有人拿眼镜王蛇能毒死亚洲象来类比眼王能毒死n条6米大蟒。这样直接除是不对的,因为蛇毒对不同动物毒性不同。鼓腹咝蝰有毒死犀牛的记录。
一项功能性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了眼镜王蛇毒液地理变异。眼王本身地理毒性变异就不说了。这里只说眼王对鼠和对蜥蜴的毒性差距。
眼王毒液有针对爬行动物特化,但是对蜥蜴毒性却还是比对鼠毒性弱5-30倍。
显然,爬行动物比哺乳动物更能抗蛇毒。
曾有文献记载1.75米毒性极强的大马来环蛇咬了一条3.5米蟒蛇3口。尽管蟒蛇出现了神经麻痹迹象,但是蟒蛇硬抗几天后康复。
在澳大利亚,很多蛇都有食蛇性,连蟒蛇都有,比如黑头盾蟒会吃毒性极强的棘蛇和东部拟眼镜蛇。它对神经毒有了抗性。
如果都是5米的假设,那么一点就是,眼王硬抗绞杀就是找秒杀。毒液能毒死蟒蛇吗?我觉得可以,但是在那之前就被干死了。
网纹蟒和眼镜王蛇,一种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另一种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之一。
两者都是可怕的蛇。网纹蟒是地球上最长最大的蛇之一,长7米,重75公斤,有相当大的绞杀力。同时,眼镜王蛇可以长到5.5米,重达10公斤,一口神经毒液能杀死一头亚洲象。但当这两种动物遭遇后,都没能幸免于难。
有人拍到网纹蟒和眼镜王蛇大战的照片,乍一看,眼镜王蛇的牙齿咬在蟒蛇的脖子上,而网纹蟒的身躯紧紧地缠绕在眼镜王蛇的脖子和上身。
它们都是巨大的动物,尽管图像中没有什么能帮助确定它们的大小,但眼镜王蛇是一条成年眼镜蛇,大概有5米。网纹蟒看起来和眼镜王蛇体型非常接近。
很难从照片中确定,这场战争始于眼镜王蛇还是网纹蟒。
眼镜王蛇以其他蛇为食,而网纹蟒通常以哺乳动物或鸟类为食。网纹蟒很可能试图自卫。
一旦受到攻击,网纹蟒可能会试图溜开,但一条行动缓慢的蟒蛇很难避开速度更快的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用毒牙使猎物丧失能力,注射一种神经毒素会麻痹呼吸肌,它们不一定要等到猎物死了才吞下。眼镜王蛇的急切可能导致了它的失败,也许它咬了网纹蟒,然后在等待它屈服的时候走得太近了被网纹蟒反杀。
网纹蟒没有不战而降。它强大的绞杀力困住并杀死了眼镜王蛇,然后网纹蟒死于眼镜王蛇的毒液。
网纹蟒致命的绞杀还会阻碍猎物体内的血液流动,这比窒息致死要快得多。
在照片中,眼镜王蛇的腹部可以看到血迹,可能是网纹蟒的伤口,也可能是打斗中眼镜王蛇受的伤。这场斗争可能会持续多久取决于体型和毒液效力。即便是6米长的网纹蟒和眼镜王蛇相遇也是变量太多,不敢说谁会获胜。
当6米的眼睛王蛇和6米的蟒蛇相遇,个人认为眼睛王蛇会赢 。
眼镜王蛇可以说是毒蛇一霸,它们 性情更凶猛,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 。这种危险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眼睛王蛇喜好吞食同类,眼睛王蛇生活的地方,很少能看见其他蛇类。
蟒蛇是世界上现知最大的蛇种,其中 蟒蛇中绿森蚺的体型更是能达到十几米,因为身体巨大,几乎没有天敌 。它们的食谱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水中生物,鳄鱼也是其中之一。
当体长相同的时候,蟒蛇的优势被弱化,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了,蟒蛇的性情和眼睛王蛇比起来温和很多,所以在战斗技巧方面是没有眼睛王蛇厉害,特别是和蛇的战斗技巧,因为眼睛王蛇一生都在和蛇类战斗 ,知道蛇类的弱点。
眼镜王蛇最厉害的武器还不是对蛇的战斗技巧, 眼镜王蛇的剧毒对蟒蛇来说是致命的,蟒蛇虽然有鳞片保护,但是这对于经常以吞食蛇类为生的眼镜王蛇来说把毒液注射进蟒蛇体内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当体型相当时候眼睛王蛇可以利用 与蛇的战斗技巧 和 毒液 这两个方面胜利。
其实 一般的成年眼睛王蛇的体型就在3-5米之间,6米的眼镜王蛇几乎是不存在的。 而6米长的蟒蛇可以说是很常见的,特别是 蟒蛇中的绿森蚺,这种蟒蛇成年体型一般都在8米以上,有的甚至能够达到14米。
因此在自然条件下, 蟒蛇和眼睛王蛇相遇,蟒蛇应该会赢,因为蟒蛇的体型比眼睛王蛇的体型大太多,即使眼睛王蛇具有捕蛇技巧和毒液,但是在真正的力量面前这些东西是不管用的。
一般的眼镜王蛇只能长到三米左右,在印度有记录的眼镜王蛇长度可以超过5米,但是眼睛王蛇的毒性不是特别强,眼镜王蛇有个特殊的习惯,就是比较喜欢吃蛇,除了各种无毒蛇和有毒蛇外,体型合适的蟒蛇也是眼镜王蛇的大餐(这里说的蟒蛇是体型合适的蟒蛇)如果两只蛇体型相差不是太多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通过数据对比,我感觉蟒蛇的胜率会大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蟒蛇虽然是无毒的,但是它主要的捕猎方式就是靠缠绕使猎物窒息而死,一只成年的蟒蛇缠绕力都足以将鳄鱼窒息,并且成年蟒蛇的鳞片是比较厚的,眼镜王蛇基本上是咬不动蟒蛇的,虽然眼镜王蛇是一种剧毒的蛇类,但是任何毒液都是有发作间隙的,就算是人类被眼镜王蛇咬到了,最快也得15分钟才能彻底死亡,而在15分钟内战斗就已经结束了,不论是体型还是力量,蟒蛇都碾压眼镜王蛇,两种蛇都处在生物链的最顶端,只是眼镜王蛇的身体强度没有蟒蛇那么坚韧,在近身作战下只要眼镜王蛇被蟒蛇抓到,那么蟒蛇就会瞬间缠绕眼睛王蛇的7寸(心脏)不出几分钟眼镜王蛇就会死亡。
当然世事无绝对,自然界当中以弱胜强的案例也是有很多的,我在以前就看过一个纪录片,有些时候只要你能充分利用好手上的武器,其实人类也是可以打过猛兽的,当然这只是个例,眼镜王蛇毒性虽然不是特别强,但是释放量很大,如果它巧妙避开蟒蛇的攻击,那么可能眼镜王蛇就会赢,但是我还是认为蟒蛇的胜率会大一些,作为顶尖掠食者蟒蛇也不是吃闲饭的,它不可能让眼镜王蛇逃出自己的攻击范围。
这是两种大型蛇类之间的PK,眼镜王蛇是蛇目眼镜蛇科的爬行动物,而蟒蛇则是蛇目蟒蛇科的爬行动物,它们是同目不同科的两种动物。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眼镜王蛇有剧毒,而蟒蛇则无毒。那么,同体长下,眼镜王蛇能否杀死蟒蛇呢?我们一起籁探讨一下这问题。
首先,我们分别来看一下两种大型的蛇类
许多人认为眼镜王蛇其实就是眼镜蛇的放大版。其实,眼镜王蛇与眼镜蛇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眼镜蛇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眼镜蛇属,而眼镜王蛇则是蛇目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就如同云豹和美洲豹一样,虽然它们都是猫科豹亚科的动物,但是一个属于云豹属,一个属于豹属。
眼镜王蛇是一种剧毒蛇类,而且也是所有毒蛇中体型最长的一种。眼镜王蛇的毒液中含有大量的神经毒素以及心脏毒素,经研究成年眼镜王蛇每次可以释放200毫克以上的毒液,如果人一旦被咬伤,不注射抗毒血清的话仅能存活半小时左右。
眼镜王蛇是一种聪明的蛇类,它释放毒液的量是根据猎物个体大小来决定的。而且作为一种主要以其他蛇类为食的蛇类,眼镜王蛇在捕猎无毒蛇类时通常不会使用毒液,只有在捕猎有毒蛇类时才会使用毒液。
眼镜王蛇虽然主要以蛇类为食,但是它捕猎的蛇类大都小于它本身的体型。眼镜王蛇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诸国。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眼镜王蛇的体型相差也比较大, 在我国的眼镜王蛇是体型最小的,平均体长在3.3米左右,而生活在东南亚的眼镜王蛇体长平均在5.5米左右。它的平均体重在6公斤左右,最大的超过了10公斤。
也就是说,身长6米的眼镜王蛇是存在,它只存在于东南亚各国。
蟒蛇是一种大型无毒蛇类,它属于蛇目蟒科,在蟒科下有两个亚科-蟒亚科与蚺亚科。通常我们说的蟒蛇就是单指蟒亚科的成员。蟒亚科下有8个不同的属39种蟒蛇,它们大都体型较大,比如网纹蟒、黄金蟒、岩蟒、缅甸蟒等等。
由于蟒蛇能够长到6米的比较多,比如网纹蟒,岩蟒、缅甸蟒等等。所以,我们就拿一种体长能到6米的蟒蛇简单的看一下吧。
岩蟒
岩蟒是非洲最大的蟒蛇。岩蟒的平均体长在5米左右,最长的超过了7米。所以岩蟒满足题主所说的条件。还有一种蟒蛇,无论是体型还是基因关系是与岩蟒是最近的,它就是缅甸蟒。缅甸蟒又称缅甸岩蟒,它的平均体长也在5米左右,而且从基因上看,缅甸蟒是岩蟒的近亲。
岩蟒是一种肉食动物,虽然它是无毒的蛇类,但是它的缠绕力可以在几分钟内勒死一头羚羊,而且岩蟒的进食与大多数的蟒蛇一样,不需要咀嚼,直接生吞。
岩蟒主要栖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半沙漠草原地带。岩蟒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在野外,岩蟒会外出觅食,它的捕猎方式简单而粗暴,它会偷袭一口咬住猎物的某个部位,接着用身体在猎物身上缠绕,最后收紧,把猎物活活勒死,然后在生吞。
(可以吞下一头羚羊的岩蟒)
首先,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假设,因为两种动物一个在非洲一个在东南亚,在现实中是没有相遇机会的。如果非要它们狭路相逢的话,我认为会有两种情况。
01 眼镜王蛇败
上面我们说过,眼镜王蛇在面对蛇类时,它会自己判断有无毒性,无毒的蛇类,它通常不会用自己的毒液。
所以,第一种情况就是,眼镜王蛇判断岩蟒是无毒的,不使用毒液。那么,这种情况下,眼镜王蛇会被岩蟒咬住缠绕致死。
02 双双毙命
6米长的眼镜王蛇与6米长的岩蟒(蟒蛇)相遇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双双毙命。尽管眼镜蛇有可能在战斗之初不会使用毒液,但是一旦被缠绕,它肯定会咬蟒蛇一口并注入毒液的。这是动物大都有的求生本能。
这种情况下,因为眼镜王蛇的毒液要在岩蟒身体里发作还需要时间,但是这个时间就足够岩蟒将眼镜王蛇缠绕死并且吞下的。
所以,最终结果就是,岩蟒因为眼镜王蛇的毒液发作毙命,眼镜王蛇被岩蟒缠绕致死。这就是双双毙命。
眼镜王蛇虽然在面对无毒蛇类时,不会使用毒液。但是一旦生命受到威胁,它自然会拿出自己的“保命武器”来,所以,一旦6米长的眼镜王蛇与6米长的蟒蛇缠斗在一起。眼镜王蛇是能够杀死蟒蛇的,不过在毒液发作的过程中,眼镜王蛇也会被勒死。所以它们战斗最后的结果是双双毙命。
据我了解,眼镜王蛇为剧毒蛇,向以咬伤对方加之施毒之手段致对方于死地,而蟒蛇为无毒蛇,惯用攻击手段是用自己的身躯缠绕对方窒息再试图吞下对方的尸体,且本身无化解剧毒毒素之功能。在身长、体形相当的情况下,两者在搏斗过程中,蟒蛇极有可能被眼镜王蛇毒液攻击先行暴屍,绝无取胜之可能。所以眼镜王蛇杀死蟒蛇是肯定的。
理论上来说六米的眼镜蛇很大了,毒液和各种咬合能力很强了。一般的蛇不是他的对手。但是六米的蟒蛇也不小,交缠能力很大,所以说,如果真打架,因为蟒蛇没有毒液,估计不会占据优势。但是蛇对蛇应该是免疫的,毒液没有用。所以,眼镜蛇可能打不过蟒蛇。
眼镜王蛇捕食靠毒液,蟒蛇靠绞杀,同等体型的这俩货,还不一定谁输谁赢,最大可能就是眼镜王蛇毒死蟒蛇,蟒蛇勒死眼镜王蛇。一条六米长的眼镜王蛇,就算能杀死一条六米长的蟒蛇,也吞不进去。退一步讲,就算吞进去了,眼镜王蛇也会被撑死。
动物捕食靠的是本能,所以即便是食蛇性很强的KC也不会冒着同归于尽的风险,去捕食一条跟它同等体型的蟒蛇。蟒蛇就更不会主动攻击眼镜王蛇了。
不一定,你知道六米蟒蛇多粗多重啊?估计能长成六米的蟒蛇,体重是六米的眼镜蛇好几倍吧
首先要说,这两种蛇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两种蛇类之一。眼镜王蛇靠它的毒液让所有人和动物都闻风丧胆,它属于剧毒蛇类之一,但眼镜王蛇长度能达到六米的很少,而蟒蛇我们知道的都是无毒呢,它捕杀猎物全靠自身身体的绞力,它捕到猎物后缠住猎物利用身体绞力来杀死猎物,如果说六米长的眼镜王蛇和六米长的蟒蛇相遇,我认为眼镜王蛇的毒液可以杀死蟒蛇,毕竟眼镜王蛇一小口神经毒液可以杀死一头亚洲象。
世界上最小的动物
世界上最小的动物有哪些呢?
最小的鸟:蜂鸟
蜂鸟体形纤小,最小的只有黄蜂那么大,从头到尾还不到2厘米,最大的也不过4.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更有意思的是,它们飞起来也像蜜蜂一样,会发出嗡嗡的响声,也喜欢吸食花蜜。所以给它起“蜂鸟”的名字再合适不过了。
最小的动物——一种代号为H39的原生动物
草履虫、绿眼虫、巴倍虫、鞭毛虫、孢子虫、变形虫、袋形虫、线形虫、纤毛虫……等原生动物都属于单细胞动物。它们的体形都很微小,只能用微米(1000分之一毫米)来计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
原生动物也有体形较大的种类。例如生活在死水中的喇叭虫和体形像蛇的旋口虫,有l一2毫米长,连肉眼也能够看得见。有一种生活在朽木里的原生动物,身体极细,长度竞有l米。
草履虫也算是体形较大的,长约300微米,绿眼虫长约30微米,而巴倍虫就更小,只有3微米长。同最大的动物——蓝鲸相比,大小竟然相差3000多万倍。
一根头发丝直径有多少?大约是70微米。而巴倍虫只有头发丝的1/20细。
纤细的缝衣针的小孔洞,只有几百微米细,肉眼看来已经很细小了。可是,让孢子虫、巴倍虫等来穿孔的话,它们会嫌洞孔太大哩!
孢子虫寄生在绵羊等的食管壁内,也侵害舌肌、肋间肌、心肌等,逐渐增大,最后成为囊状体。囊状体有内外两层被膜,内部分裂成许多小球,最后形成肾形或半月形的孢子,会产生肉孢子虫毒素。这种毒素对家兔有致死作用。
巴倍虫由壁虱传播,寄生在兽类的血细胞内,引起严重兽疫。牛巴倍虫会引起牛尿血病,犬巴倍虫会引起犬黄胆病和血尿热病。
巴倍虫还不是最小的,比它更小的动物是蚕微粒子,只有0.5微米长,相等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140。蚕宝宝的一个细胞里,可以寄生几百个蚕微粒子,引起蚕病。
蚕微粒子由蚕卵和蚕粪传播,进入蚕的消化道内,孢子发育为微小的变形虫体;变形虫体侵入消化道壁的细胞间,分裂增殖,由血液散布全身,最后形成孢子。孢子卵圆形,内有一个具有长极丝的“极囊”。
还有比蚕微粒子更小的动物,那是原生动物中的一种同肋膜肺炎菌相似的单细胞动物。它只有0.1微米长,其中有一种代号为H 39的,最大直径长0.3微米,比巴倍虫要小得多。估计要有1000万亿个放在一起,才不过1克重。
世界最小的变色龙
Brookesia是世界上个头最小的一种变色龙,身长不超过半英寸。这些小生灵是在马达加斯加西北海岸的诺斯比岛的雨林中发现的,雌性的个头要比雄性略大一些。
世界最小的蜥蜴
世界最小的蜥蜴
“侏儒壁虎”身长只有0.6英寸(约1.5厘米),而且还是把尾巴算在内的情况下。这种濒于灭绝的动物生活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贾拉古拉国家公园以及伊斯帕尼奥拉南部海岸的比塔岛。
世界最小的侏儒猴
世界最小的侏儒猴
巴西的黑头侏儒猴身长4英寸(约10厘米),体重5.6盎司(约159克)。它们是在两条偏远河流之间的一个很小的区域发现的,算起来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一名当地人在一艘船上发现了一只侏儒猴,随后便将它交到一名科学家手上,这名科学家对它的DNA进行了检测。
世界最小的短毛家猫
世界最小的短毛家猫
Peebles,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短毛家猫,身长只有6.1英寸(约15厘米)。正常情况下,在妈妈肚子里“熬”了6个月的小猫崽也有这么大了。Peebles是一个可怜的小家伙,曾在一所房子内饱受虐待,获救之后被送到美国的一家宠物诊所接受治疗。
世界上最长的千足虫
很多人见了蜈蚣都会不自觉地打个冷颤世界上最大的黑头,因为那密密麻麻世界上最大的黑头的脚世界上最大的黑头,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千足虫是什么呢?下面就让世界上最大的黑头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那么长度最长的 蜈蚣是哪一种呢?
世界上最长的千足虫: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
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拉丁学名Scolopendra galapagoensis,平均身长25-26cm, 最大32cm,虎脚巨人,长相很类似于海南间脚蜈蚣,已知蜈蚣中体长暂时排名第一,体形粗壮。分布于加拉帕格斯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岛、厄瓜多尔沿海地区、秘鲁南部、库克群岛。
简介:巨人蜈蚣一般身体长度都超过20厘米,最长的加拉帕戈斯巨人蜈蚣甚至能够长到30厘米以上。一般个体身长25-26cm,已知最长32cm。在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Scolopendra/galapagoensis)之前,秘鲁巨人蜈蚣普遍认为的世界最大品种,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的分布地:加拉帕格斯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岛、厄瓜多尔沿海地区、秘鲁南部、库克群岛 。
世界上最长的千足虫:分类介绍
所属亚门 多足动物亚门(原多足总纲)
多足动物亚门属于动物界(Faun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多足动物亚门(Myriapoda)
下属分类:唇足纲(Chilopoda)倍足纲(Diolopoda)综合纲(Symphyla)少足纲(Pauropoda)
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两部分,躯干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体节有1-2对步足。
亚门分类
倍足纲(Diolopoda):通称马陆(Millipedes),又称“千足虫”,因几乎所有的体节都有2对步足,故将这一类群称倍足类。倍足纲分为15目、135科、1800属,约11000种。
少足纲(Pauropoda):身体通常很小,在0.5—2mm之间,与倍足类组成二颚类。身体由11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覆盖着6个背板,步足9对。少足纲分为2目、5科、30属,约550种。
综合纲(Symphyla)
一般体长2-8mm,全身乳白色,外型与蜈蚣类似。躯干部有12对步足。综合纲分为1目、2科、13属,约200种。
唇足纲(Chilopoda):通称蜈蚣、百足虫,广义上的蜈蚣即指唇足纲。身体角质化程度低,每一体节具一对步足,体长多在10-300mm之间,最大个体可超过400mm。一对巨大的颚足是强有力的捕食工具,唇足纲因此得名,颚足实际是第一躯干节的附肢。唇足纲分为5目、21科、325属,约3200种。
唇足纲
唇足纲分为整形亚纲(Epimorpha)和改形亚纲(Anamorpha)。共包括5个现存目: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蜈蚣目(Scolopendromopha)、石蜈蚣目(Lithobiomorpha)、杯蜈蚣目(Craterostigmomorpha澳大利亚的塔斯玛尼亚岛和新西兰的南部岛屿特有)、蚰蜒目(Scutigeromopha)分为5目、21科、325属,约3200种。1个已灭绝目:德文蜈蚣目(Devonobiomorpha),发现于美国纽约州Gilboa的泥盆纪中期地层中的已灭绝化石目。整形亚纲(Epimorpha):卵孵育,幼体与成体体节数相同。
下属分类
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体细长,具30—170对足,无眼。
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具21—23对足,有眼或无眼。
改形亚纲(Anamorpha):卵不孵育,幼体仅有成体的部分体节,成体均为15对足。
下属分类
石蜈蚣目(Lithobiomorpha):气孔成对在体侧。
蚰蜒目(Scutigeromorpha):足及触角特长,气孔不成对,开口在背板的背中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