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 2、中国十大名将
- 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第十名:徐达
徐达,明朝开国大将,被称为开国第一功臣,自小与朱元璋熟识。至正十五年,徐达与朱元璋取和州,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随后攻克江南诸地,留守应天府。至正二十三年,鄱阳湖之战,徐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前锋,最终击败陈友谅。随后,以大将军身份,从南而北出征,连战连捷,先后击败张士诚,灭亡元朝。后来更是率军多次远征漠北北元,洪武十八年,因病去世。徐达骁勇善战,被朱元璋成为万里长城,用兵严谨,善于攻克。
第九名: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名将,卫青之甥。在十七岁时,就被汉武帝封为嫖姚校尉,随卫青一起远征漠南匈奴,更是俘虏单于叔父,被封为冠军侯。元狩二年,十九岁的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与卫青各率军五万,深入漠北。霍去病辗转追击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歼敌七万余人,俘获匈奴高官几十人,追到狼居胥山,进行祭天。这次漠北之战,彻底将匈奴的主力打败,导致匈奴分裂,再也无力南下与汉朝对抗。霍去病虽然年少,但用兵如神,尤其对骑兵的使用出神入化,长途奔袭,穿插包围。让擅长骑射的匈奴骑兵也难以望其项背,可惜年仅二十三岁就病逝,否则这颗将星或许会更为耀眼。
第八名:郭子仪
郭子仪,唐代中兴名将。曾以武举入仕,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随后更是收复长安和洛阳二京。相州之战,鱼朝恩将责任推于郭子仪,遂被免职。在吐蕃趁长安空虚,占领长安后,唐代宗再次启用郭子仪,吐蕃听说郭子仪被启用,连忙逃离长安。后来,仆固怀恩与吐蕃回纥勾结叛乱,郭子仪单骑入回纥大营,说服回纥联军唐军,大破吐蕃。最终,郭子仪被尊为尚父。郭子仪不但军事素养极高,对政治也游刃有余,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最终安然得以全功保身。
第七名:白起
白起,也被称为公孙起,秦国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封为武安君,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迫使韩魏割地求和,此战韩国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法抵抗秦国的入侵。鄢郢之战,决水攻占郢都,焚毁楚国国都和宗庙,获取大量楚国国土,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余万,使赵国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对抗。白起一生三十余战,极少失败,攻城七十余座,歼灭百余万敌军。固然与秦军甲天下有关,但是白起的军事才能才是首位。白起用兵首要就是歼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是一种很实用的战法。
第六名:项籍
项籍,字羽,楚名将项燕之孙。少年时,不学诗书,不学个人技,只愿学万人敌,遂学兵法。与叔父项梁在会稽杀县令殷通起兵,项梁被章邯杀败后,项羽杀上将军宋义,帅五万大军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章邯,生擒王离,斩杀苏角,逼死涉间,坑杀秦军四十余万。随后攻灭秦宫,受降子婴,灭亡秦朝。分封诸侯,多次平定诸侯叛乱。彭城之战,以三万轻骑大破刘邦联军,生擒吕后和惠帝。在鸿沟之盟后,被刘邦偷袭,最终垓下之战失败,乌江自刎。项羽虽最终失败,但军事才能极高,性剽悍,善于攻坚。
第五名:卫青
卫青,字仲卿。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从小奴隶出身,用兵敢于深入,善于以战养战。首次以车骑将军身份出征匈奴,四路出征,只有卫青这一路直捣龙城,大胜而归,龙城大捷是汉初以来对匈奴的首次大胜。随后更多次远征匈奴,漠北一战,与霍去病彻底打垮匈奴主力,导致匈奴分裂北迁和南附。卫青在用兵奇正兼备,敢于孤军深入,对内柔和,对外刚猛,不出则已,出则噬人。
第四名:吴起
吴起,卫国人,战国初期兵家代表人物。先出仕于鲁,杀妻求将,大破来犯的齐军,正由于此事,被鲁公所疑,免去官职。随后投奔魏国,魏文侯不拘一格,以吴起为将,多次大败秦军,占领了原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并在此地训练兵士,改革兵制,建立了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魏武卒。阴晋之战,吴起帅魏武卒以少胜多,以五万魏武卒大破秦惠公几十万大军。后吴起竞争魏相失败,逃入楚国,被楚悼王重用,封为令尹。吴起在楚国大肆改革,引起了旧贵族势力的不满,在楚悼王死后,旧贵族率军攻入楚王宫,杀死吴起,楚变法宣告失败。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并列于《武经七书》之中
第三名: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被后人尊为兵圣,著有《孙子兵法》一书,也是兵书论著里最为经典的一部。孙武主要成就在吴国,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多次推荐下,启用孙武为将,孙武先以宫女为伍训练成军,镇服阖闾。遂以三万人为军,千里奔袭,柏举之战,歼灭楚主力二十余万,五战五捷,直捣楚王城。正是这一战,天下知名,遂以《孙子兵法》为天下兵法之首。
第二名:韩信
韩信,淮阴人,汉初三杰之一。早年贫困,赖漂母遗食才得以存活。曾投靠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被刘邦任为治粟都尉,在逃亡后,被萧何月下追回,并力荐为大将军。从此,韩信大放异彩,睢水之战击败魏国,井径之战背水一击击败赵国,平代降燕。在平定齐国之际,杀死来支援的楚将龙且。最终在垓下之战,一举击败楚霸王项羽。韩信用兵长于灵活,不拘泥于小节。他在后来被软禁期间与张良一起整理先秦以来的兵法著作,并著兵法三篇,已佚。
第一名:李靖
李靖,隋末唐初名将。原为隋将,舅舅韩擒虎曾认为只有李靖可论孙吴之术,牛弘和杨素均十分看好李靖。在效力李唐后,李靖开始崭露头角,先平定萧铣,再灭辅公跖,大败突厥,远征吐谷浑。最终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除了善于用兵,也长于谋略,并论著出书,成为兵法经典。
当然,由于中国古代将星璀璨,名将车载斗量。这些仅是小编的个人排名,大家觉得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或者排行也可以提出来~
中国十大名将
中国十大名将:
1、“兵圣”孙武。
孙武中国十大名将,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古代著名中国十大名将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为“兵圣”、“孙子”,“武庙十哲”之一。
孙武因为齐国内乱而离开中国十大名将了齐国,在吴国隐居,后经伍子胥举荐,孙武带着自己写的兵法十三篇去面见了吴王阖闾,阖闾对孙武赞赏有加,开始重用孙武,认命孙武为将军。孙武治军有方,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升。
公元前506年,孙武和伍子胥率三万吴军攻入楚国,以寡击众,五战五胜,攻入楚国的国都郢都,几乎灭了楚国。此外,孙武还曾率吴军击退过越王勾践。
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古代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兵书,是兵家必读之书,影响深远。
2、吴起。
吴起,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武庙十哲”之一。
吴起先后为鲁国、魏国、楚国效力,吴起在魏国时,受到魏文侯的重用,率军攻打秦国,攻下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在河西地区设立西河郡,任命吴起为郡守。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时,对魏国的兵制进行了改革,创立了武卒制。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爆发,秦国五十万大军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仅率五万多人迎战秦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魏武侯在位时,逼走了吴起。吴起到了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吴起在楚国进行了改革变法,这使得楚国国力大增,对外作战接连获胜。
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楚国贵族所害。吴起著有《吴子兵法》,是“武经七书”之一。
3、白起。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人,杰出的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位列“武庙十哲”。
白起极善用兵,率领秦军南征北战,大大小小七十余战,没有打过败仗。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白起攻打楚国,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郢都。
长平之战,白起歼灭赵军近四十五万,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了。白起功高震主,又受到秦相范雎的谗害,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
4、韩信。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初三大名将”之首,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被后人尊称为“兵仙”,位列“武庙十哲”。
韩信一开始在项羽军中效力,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到了刘邦阵营,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韩信帮助刘邦攻城掠地,战功赫赫。潍水之战,韩信巧用计谋击杀了项羽帐下第一猛将龙且;垓下之战,大败项羽。
刘邦先封韩信为齐王,后又改封为楚王,之后又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杀害于长乐宫。韩信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5、卫青。
卫青,字仲卿,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汉武帝派遣四路兵马出击,四路主将各带一万骑兵,卫青便是其中一路,这是卫青第一次带兵出征。
卫青率军深入匈奴境地,直扑匈奴的圣地龙城,虏获七百人,获得胜利。出征的四路兵马只有卫青获胜,卫青因功被封为关内侯。龙城之战是汉朝对战匈奴打的第一个胜仗,从此以后,汉军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
此后,卫青率军接连出击匈奴,屡战屡胜,斩获甚多,收复了河套、河朔地区,为大汉开疆拓土。
公元前一一九年,汉武帝令卫青和霍去病兵分两路远征匈奴,大破匈奴主力,匈奴实力大损,被迫迁徙。卫青颇有军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
6、霍去病。
霍去病,军事奇才,天生的将才,他是卫青的外甥,汉武帝时期一颗闪耀的将星。
漠南之战时,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跟随卫青出征匈奴,他率骑兵八百奔袭数百里,斩获敌人两千多人,生擒了单于的叔叔。霍去病立了军功,十七岁便被封为冠军侯。
霍去病十九岁时,被封为骠骑将军,他率军两次西进,大败匈奴,占据了河西走廊等地区。
漠北之战,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左贤王部,乘胜追击,到达了狼居胥山,并在此进行了祭天封礼。“封狼居胥”象征着一种莫大的荣耀,之后不知有多少人都想建立这种功业。
霍去病英年早逝,只活了二十四岁,着实可惜。
7、李靖。
李靖,字药师,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李靖颇知兵法,善于用兵,是大唐第一名将,位列凌烟阁,“武庙十哲”之一。
李靖跟随李孝恭南平萧铣、辅公祏,为大唐一统天下立下了大功;以后又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战功赫赫。
李靖著有《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等兵书。
8、岳飞。
岳飞,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善于用兵,军纪严明。他先后收复建康、收复襄阳六郡、率军北伐数次击败金军,战功赫赫。
岳飞反对议和,主张收复失地。后被奸贼陷害,死在了大理寺的狱中。
可惜岳飞一片忠心,碰到了赵构这样的昏君和秦桧这样的佞臣,可惜中国十大名将!
9、徐达。
徐达,字天德,明初第一名将,大明开国的第一功臣。
公元1366年,徐达和常遇春率军东征,攻灭了张士诚的势力,生擒张士诚;公元1367年,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北伐,接连获胜,并于第二年攻下了元大都;徐达三次对战元廷名将王保保,除了第三次失利以外,其它两次都是大获全胜。
10、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
戚继光治军严整,赏罚分明,深受将士爱戴。他组建“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对阵倭寇屡屡获胜,戚家军自身的伤亡非常小。戚继光在浙江和福建抗倭,基本上消除了倭患。
戚继光后来被调到蓟门一带防御鞑靼进犯,屡立战功,打的敌军不敢来犯。戚继光写了两部兵书,分别是《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
1、项羽: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查看更多
2、霍去病: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查看更多
3、卫青: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查看更多
4、班超: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查看更多
5、孙膑: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查看更多
6、韦睿: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7、周瑜: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0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8、徐达: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
9、郭子仪: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10、李牧: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