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鄯善国是现在的哪里(鄯善国是什么民族)

admin 2022年11月17日 05:50:09 2
鄯善国是现在的哪里(鄯善国是什么民族)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汉朝时的鄯善国现在在哪里2、...
󦘖

微信号

18322445027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汉朝时的鄯善国现在在哪里

今新疆若羌附近

鄯善国是西域古国之一,国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产马、驴、驼等。本名楼兰。楼兰和鄯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以前称楼兰,以后改国名为鄯善。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共存国600多年。

鄯善国是今天的哪里?为何汉匈两国曾数次争夺?

鄯善国本名为楼兰,它在西汉时期才将国名改为鄯善国的。它是西域古国之一,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国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百年就消失殆尽了,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却给后人留下无数神秘的之事,令中外无数的专家学者神往,想一探这里的究竟,揭开楼兰的神秘面纱。

鄯善国位于今天西部的一个省份,若羌县一带,它之所以会被汉朝和匈奴两国多次争夺,是因为它所在的位置极其的重要,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它是丝绸之路上的当道小国,位于交通要道。在西汉时,它本是汉朝的番属小国,归西域都护府控制。更是由于楼兰国位于西域36国东端的要通口之上,这样的特殊地理位置,将它推上了风口浪尖之上。

它同时又位于匈奴与汉朝之间,所以匈奴人也不愿意放弃这优越的地势,也想控制楼兰。没想到当时的楼兰王做出两面派行为,想两边倒,自然让大汉王朝手不能容忍,于是便引起了大汉王朝的反感。大汉王朝便派人去楼兰刺杀楼兰王,刺杀的领头人就是傅介子,他成功完成了任务。然后大汉王朝又拥立的楼兰王上位,此人曾经在大汉王朝做过质子,这样便更容易管理楼兰。

从此楼兰就改为鄯善国,汉朝又开始在楼兰之地设都护府。直到北魏当政时期,鄯善国彻底消失了,一个神秘的国度忽然间消失了。对于它消失的原因,学术界各有其说。有人说是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的水萎缩,他们生存环境变得日益恶劣起来,于是他们便慢慢转移了地方,寻求新的生存之地。也有说法说它是因为战争而被灭亡的。楼兰的消失终究是一个大谜团,至今还无法解开。

西域三十六国——楼兰(鄯善)

楼兰,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古国。最早见于《史记》,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一直在两个强大西汉和匈奴势力夹缝中生存的楼兰总是举棋不定,扮演着墙头草的角色。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同盟夹击匈奴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匈奴的压力,以至杀戮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楼兰投降后派王子去汉朝做人质,为了维持平衡,同时也派了另一个王子去匈奴做人质,严守中立。

汉昭帝时期,在匈奴为质的安归回到楼兰成为国王,长期生活在匈奴的安归一上位就立刻倒向匈奴,再次成为汉室在西域的心腹大患,而这次背叛得罪了汉室。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立刻派遣了中原第一杀手傅子介出使楼兰。傅介子在宴会之间,暗杀楼兰王,然后扶立在汉朝做人质的尉屠耆做新国王。新国王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匈奴暗杀。汉朝以保护国王的名义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为了方便汉朝援助,迁都于蒲昌海附近,并改楼兰为鄯善。

汉昭帝时,昭帝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

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水萎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约公元422年以后,楼兰城民众迫于严重干旱,遗弃楼兰城,逐渐南移,鄯善国(楼兰国)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

此后直至魏晋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西域,楼兰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到公元400年时,楼兰就已经变得荒芜,鸟兽无踪,人迹俱灭,只剩灰白的尸骨掩埋在沙漠中。公元499年,北魏出兵西域,楼兰彻底覆灭。等到唐朝丝绸之路再次繁华起来时,楼兰已经成为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不过哪怕是已经灭亡,在唐朝诗人的眼中,讨伐西域诸国时依然首先就会想起楼兰。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可见,楼兰在唐朝还是边陲重镇。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这个繁荣一时的城镇神秘地消失了。

考古发现

最开始对于楼兰的考古发现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等探险队野心家,清朝末年,政局动荡,各国探险队开始深入中国内地进行文化窃取。像昭陵六骏/莫高窟等国家文物都被盗掘出境。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前往罗布泊的路上,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此他的名字和楼兰古城一样,享誉世界。他随之带走了大批散落在地面的木简文书之类,在带到欧洲之后,经过研究,上面多次出现一个名称,楼兰。此后,不断的有各国探险家,考古学家,野心家一拨一拨来到楼兰,带走了不计其数的相关文物。随后通过对古楼兰文字的破译,楼兰的真正面目才显著于世。

随后,美国,英国,日本等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出的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富难以数计。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文物品种极其繁多。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另一重大发掘收获是日本探险家桔瑞超发现了当年任西晋西域长史的李柏给焉耆王的信件,即所谓“李柏文书”,出土最重要的是李柏文书,李柏在南北朝时期,代表前梁出任西域长史,驻地楼兰。李柏文书是他写给焉耆王,希望和焉耆之间保持联系。根据李柏文书而发现了“海头”故城,这为研究后期楼兰带走了大量古文物,撰写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罗布泊古楼兰的专著,赞誉说楼兰是“东方的庞贝城”。

我国科学家到楼兰考察,开始于1927年。当年随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楼兰的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地理学家陈宗器,曾先后数次到达罗布泊北岸考察,发掘遗址,出土了70多枚写有明确的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发掘了汉代烽燧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器、铁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丝、麻织品残片。黄文弼是我国解放前唯一到过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工作的中国考古学家。

日本人将1988年称作“楼兰年”,发起了以楼兰探察为中心内容的纪念活动:如组织百人考察团、举办《斯文赫定与楼兰王国》大型展览、举办报告会、楼兰摄影展览、楼兰在中国,可见楼兰的研究早已进入世界。

楼兰遗址

1988年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组织的罗布泊文物队伍在部队的配合协助下,经过32天的奋战,在楼兰古城西南找到了“海头”(被斯坦因编号为lk古城)等两座古城并测绘了国内第一张该两座古城的地形图,采集了一批珍贵文物标本,进一步填补了罗布泊地区考古的空白。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至今仍依稀可辨。一条大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贯穿城中,城内现残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房顶不翼而飞外,别的部位,如门、窗清晰可辨。居民区院墙,是将芦苇扎成束或把柳条编织起来,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杨木的柱子;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筑,墙厚1.1米,残高2米,坐北朝南,似为古楼兰统治者的住所;城东的土丘原是居民们拜佛的佛塔。

小河墓地

1934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到楼兰,他们发现了楼兰人的墓地,小河墓地,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干尸 。2003年,国家考古队在小河墓地进行考古发掘,找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被取名为小河公主,现存于新疆博物馆。

小河也许是一个楼兰古遗址———古城居民们的公共墓地。经过近百年来探险家、考古家们的忙碌,已在罗布荒漠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墓葬及随葬物品。

太阳墓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东北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14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

这里出土了印欧人种的“楼兰美女”。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

楼兰灭亡原因

楼兰城从沙丘下被人发现了,但一个更大的谜困惑着探险家们:繁华多时的楼兰城为什么销声匿迹,绿洲变成沙漠、戈壁,沙进城埋呢?目前有如下原因,具体细致原因还待进一步确定。

1.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

2.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鲜卑族北方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3.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4.灭亡于瘟疫,从古城遗址有大量捕鼠器可以猜测,一场鼠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5.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楼兰的消失跟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有关系。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汉、匈奴及其他游牧国家,经常在楼兰国土上挑起战争;为了本国的利益过度垦种,使水利设施、良好的植物受到严重破坏:“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致使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今鄯善当地维吾尔族称呼为皮羌,当地生长的一种野草,也就是马兰草,目前已经很少见到。

关于这个称呼的由来,可能是由于唐朝在鄯善地区设立2个县,一个是蒲昌县【汉代罗布泊叫蒲昌海】,一个是柳中县。蒲昌跟皮羌音近,多少年传承下来变成了皮羌。

楼兰人,严格意义上是雅利安人,迁徙到此定居后,和当地的汉族/羌族进行融合,形成了当时新的相貌。楼兰人的后代,现居于米兰古城旁边的村寨,而楼兰文化也影响着如今新疆地区人的生活,现今维吾尔语里有三种方言,其中就有罗布语系。虽然楼兰人和楼兰文明已成过去,不过他留给我们现代的是一个个的未解之谜,还有那些文化的传承。从丝绸之路的明珠到逐渐被尘埃淹没,辉煌的几百年并不太平,有繁荣昌盛,也有战乱天灾。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座城渡一座城的记忆。

西域古国鄯善国有着什么样悠久的历史

鄯善国是西域古国之一,国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产马、驴、驼等。本名楼兰。楼兰和鄯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以前称楼兰,以后改国名为鄯善。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共存国600多年。

《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今甘肃张掖)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依记载之地望,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地区。王府所在的“扜泥城”地,说法不一。经新疆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实地考察,摸清了从今甘肃敦煌西南(古阳关)出发,经疏勒河古道近白龙堆,绕过罗布泊北端土垠遗址,到达古楼兰城的道路;同时又摸清了古伊循道路,即从今若羌县米兰(古伊循城)通往汉楼兰城的道路。汉朝时期,伊循城是鄯善国的水草丰盛之地,国王曾请求汉朝廷派官吏40人到此城组织、指导军民屯田。在寻找这两条古道中,勘察出了鄯善国的王城故址是在今罗布泊西岸,平面略呈方形,占地面积10.8240万平方米。古城中间有三座用土坯建筑的房屋残垣,其两侧又都有大型房屋基址遗址。基址中至今尚存有粗状的木础,木础上又存有朱漆的痕迹。还有雕镂精细的木柱和雕花装饰和木板。基址中还采集到汉代钱币,可佐证此城即汉代鄯善国王城并将他们归入氐羌。因楼兰古城一直沿用至魏晋,故发现有不少魏晋遗物。

《汉书·西域传》记载的鄯善“与婼羌同”。是指的逐水草而居,会作兵器,而非为同族。鄯善系楼兰改名,楼兰系黄帝裔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之后代。《路史·国名纪丁》云:“娄,楼也,本作楼,商所封,即牟娄,曹东之地,一曰无娄。密之诸城有娄乡,矣夷国也,所谓封祀而号东楼,缪。东楼与晋娄、穰娄异。”娄、楼、偻三字古代通用。东楼公的裔族大部分归于殷,不愿受奴役的部分楼(娄)人由今山东南迁或北迁。其中北迁的一部分又分为两支,一支迁入东北,成为挹娄、豆莫娄,一支向西迁徙,形成楼烦、楼兰。古汉语中的方言称人为兰,楼兰即楼人之义,迁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至战国时期赵国夺取楼烦西河之地后,楼烦被迫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迁往河套之西,成为匈奴的臣属。赵武灵王夺取河套地区后,部分楼烦人西逃入同族楼兰地,于战国末建立楼兰国。《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今罗布泊)。”西汉初,楼兰依附于匈奴,故公元前170年冒顿单于致汉文帝书称:“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三国,皆以为匈奴。”匈奴单于使居于西方的日逐王设置憧仆都尉,管理西域诸国。汉武帝击败匈奴后收复西域,楼兰降伏。但因其国位于西域36国东端的要通口上,处于汉匈争夺地,故楼兰采取两面讨好之策以自存。楼兰系华夏族所立之国,后融合了当地的塞种人羌人及少部分伊兰人,又互相婚配,遂发生人种上的混血化,有欧洲高加索人种特征。塞种人允姓,亦系炎黄后裔,与娄(楼)人的远祖同宗。黄文弼先生论证说:楼兰干尸不分男女都戴着尖顶高硬帽,与古代塞种相同,从而认为楼兰土人与塞种人不无关系并将他们归入氐羌。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楼烦楼兰西迁》释:“娄人的象形文字也象戴着尖顶高硬帽。所以,楼兰土人正是古娄人,基本群众和统治者大多是黄种羌族的娄人,其余则为伊兰人,他们互相通婚融合而发生混血变化,也是自然现象。”并将他们归入氐羌此外,楼兰族中还有塞种人后裔。

汉昭帝时楼兰王的两面派行为引起汉室反感,帝派傅介子带人潜入楼兰杀其王立尉屠眷为王,将其王城由罗布泊西岸迁往南岸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另置伊循都尉镇抚,又改其国名为鄯善。汉朝又在楼兰故地设都护府、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从罗布泊至渠犁亭燧相望,成为军事和交通要地。罗布泊当时被楼兰人称为楼(又写作牢)兰海,汉人则称其为泑泽、盐泽或蒲昌海。许慎《说文解字》云:鄯善,西胡国也,从邑善,善亦声。”段玉裁注曰:鄯是汉代初制。《水经注》云:“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经屈茨,乌夷,禅善入牢兰海也”;“东经楼兰城南而东注,盖坺田土所屯故城,禅国名耳。”由此知,鄯善又写作“禅善”或简称“禅”国。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上册《鄯善》释云:鄯为译音,但鄯、善音回,初时何以不作鄯鄯(大慈恩传》五)或善善(慧琳《一切经音义》),而偏作鄯善,此必有故。余尝思之,鄯字应是肖音,善字应是命意”,“曰‘鄯’者象当日城国之原称,曰‘善’者犹‘阗喜’,‘怀来’之易号(例如《车师传》有通善君、乡善君)。”何光岳《南蛮源流史·鄯善国的兴衰》释:“鄯与禅同音异译,华教最重禅理,楼兰人是最早接受佛教之国,其都城伊循的急读音为禅,即鄯善,意为佛教城。善者良也,亦为佛经宣传慈善之义,应起于佛教。”并将他们归入氐羌此说是正确的。不过,在这里应补充的是,佛教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时期,西汉昭帝时西域有否佛教?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塔地宫中已发现秦始皇时珍藏的舍利子佛骨,故可证西域在秦与西汉已有佛教的传入。于阗、龟兹是佛教传播中心。新疆和田已发现东汉初用印度佉卢文写的佛教经典《法句经》。因此说鄯善国人信佛而称禅善或禅国是可信的。鄯善迁王城于伊循城后,婼羌不复记载,显然是被鄯善国吞并了。《后汉书·西域传》在记载自敦煌出玉门、阳关后“涉鄯善”,而不再提涉婼羌,亦可说明它早就不存在了。汉明帝永平中鄯善吞并小国时只提到小宛、精绝、戎卢、且末,不见婼羌,则又进一步婼羌早已被吞并了。汉安帝时窦宪击败匈奴,西域诸国归汉,复设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及其下属宜禾都尉予以管理。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尼雅县北遗址中发现有佉卢文书及东汉封泥,鑴刻篆文“鄯善都尉”,说明鄯善完全归服了汉朝。鄯善国当在此时才迁王城于今鄯善县地。楼兰古城(今罗布泊西岸)东约六七公里处曾发现东汉墓葬区,经先后发掘清理,在一座保存较好的墓竖穴墓室中,发现青壮年男女尸体各四具,仰身直肢,交错迭压,显然是战争中死亡者。“仰身直肢”则说明鄯善人仍是依汉族葬俗。墓区内发现有大量东汉丝织品,出土有漆、木器、五铢钱及铜镜钱片,还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寿光明”、“长乐光明”、“长葆子孙”锦,以及瑞兽纹、瑞禽纹、波纹锦等,充分说明鄯善国民众已从游牧转入农耕,完全汉化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