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8322445027
本文目录一览:
- 1、目前所发掘什么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墓葬是懿德太子
- 2、我国最大的古墓
- 3、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
- 4、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墓
- 5、荆州:一座悲情城市
- 6、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
目前所发掘什么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墓葬是懿德太子
截至2021年,发掘唐代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是懿德太子墓。 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对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
我国最大的古墓
秦公一号大墓目前发掘的什么贵族墓是规模最大,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最大的古墓。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5]古墓。该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层台上环椁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目前发掘的什么贵族墓是规模最大;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
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贵族墓园,西北距安吉古城城址约850米。
八亩墩航拍全景(西—东)
整个墓园由主墓、外围陪葬墓和隍壕三部分组成。主墓耸立于墓园中心的小山之巅,为东西向长方形覆斗状。主墓外围现存30座排列整齐的小型土墩,大体呈两周等距离分布,内外对应、紧紧环绕。小型土墩外围是围绕山体一周的规整隍壕,隍壕转角方正,周长约630米、宽21—23米。包括隍壕在内,墓园总面积达35000平方米。2016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截止2019年11月,已完成主墓、外围31座陪葬墓的发掘,完整揭露了整个墓园,出土印纹陶、原始瓷等随葬器物571件,另有千余件以绿松石为主的玉石器,已移至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
龙山107号墓土墩及块石护坡(南—北)
(1)主墓
主墓是在修整后的小山顶部人工夯筑而成,由上下两层覆斗状土台和封土构成,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下层土台四周有两层整齐的块石护坡,上层土台底脚有转角方正的大块石坎围护。土台底边长70米,宽约50米,人工营建部分的垂直高度达15米,所用土石方量20000多立方米。
主墓平面为东西向甲字形,由墓坑和墓道两部分构成,墓向272 。
斜坡墓道位于墓坑西端正中,长9米,宽2.5—2.9米。墓道两侧及底部发现木柱、竹篱笆及多道横撑木朽烂痕迹。圆形立柱半包在墓道壁内,立柱之间有密集的竖条状竹篱笆,他们和墓道底部及填土中发现的横向撑木组合,共同支护起一条东西向的巷道。 椁室位于墓坑中后段,为长方体箱式结构,长8.6米、宽2.4米,椁外有二层台。独木棺位于椁室中部,长3.9米、宽0.69米。
墓坑前段,墓室与墓道之间,首次发现用草包泥垒叠的封门墙,朝向墓室的一侧较陡直,另一侧为斜坡状,墙宽3米、高2.9米。主墓北侧发现一个长条形器物坑,长23米、宽1.3米、深0.7—1.2米。坑内密集摆放陶瓷器,其中原始瓷器成组集中在西段,带盖印纹陶器整齐排列在中、东段,个别陶罐内尚存牛骨和海产角蝾螺,初步推断陶器内原应盛放不同的物品,已全部取样做进一步分析。
(2)陪葬墓
外围小型土墩均为馒首形,直径10—20米,高2米左右,土墩间距5—8米,土墩间未发现叠压打破关系。除一座土墩内墓葬被完全破坏外,其余土墩中心均发现一座墓葬,加上无土墩的两座,主墓外围共发现小型墓葬31座。有土坑石床、土坑木椁及石室墓三种类型,以土坑石床墓占绝大多数。东西向墓葬30座,且多有位于西端的墓道,11座墓葬的外围发现了同时期的器物坑或器物组。墓葬朝向、随葬品摆放、墓外器物坑设置及时代特点等,均与中心主墓高度一致,这批小型墓葬应为主墓外围大体同时的陪葬墓。
龙山107号墓绿松石饰件出土状
(3)随葬品
随葬品包括陶瓷器和玉石器两大类,陶瓷器主要集中堆放在墓室后端,少数散见于墓室前端及中段。陪葬墓的随葬品346件,几乎均为陶瓷器。主墓除225件陶瓷器外,还在独木棺内外发现大量玉石器,包括绿松石、玉、玛瑙、萤石、水晶等,玉簪、绿松石组合髻及成串管珠组成的冠饰和服饰最为精美。
印纹硬陶罐类存储器和原始瓷碗、杯等饮食器是随葬品固定配伍,多数墓葬还共存一定数量的泥质或夹砂陶盆、越式鼎、三足盘、汝钉足壶等,显示出强烈的越文化特点。越式鼎、三足盘大小递减,显然受中原列鼎制度影响。主墓及个别陪葬墓出土少量中原及江淮地区特点的仿铜陶鼎和袋足盉等,是墓园范围内少有的非越文化因素。
(4)发掘意义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时代和文化面貌判断,墓园范围内墓葬均为春秋晚期的越墓,中心主墓规模巨大、气势雄伟,或达王侯等级。
本次发掘是继绍兴印山越王陵后越文化考古的另一项重大新成果,对弥补文献记载较少的东周越国早期 历史 ,研究越国的 历史 文化和疆域变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次发现并完整揭示了一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墓园要素齐备、布局整齐,结构独特,全国罕见,这一全新发现填补了越国贵族墓园制度研究的空白。
中心主墓由两层覆斗状土台构成,土台外围有块石护坡和石坎围护,整体气势恢宏,工程量巨大,堪称东方“土石金字塔”。
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墓道边壁发现了立柱、横撑木及竹篱笆痕迹,为江南大型土墩墓熟土堆坑找到了关键性证据。
龙山107号墓原始瓷器出土状
主墓外围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坑内器物排列整齐,器内存储样品的检测将为越国贵族墓葬埋葬制度研究提供极为难得的资料。
本次发掘,是在大遗址考古规范指导下,明确的学术目标引领下,以城址为中心,除墓园的完整揭示外,还利用调查、勘探等手段, 探索 城、墓之间的有机结合。全程采用多种数字记录手段,注重多学科横向联合,始终兼顾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利用,是 历史 时期大遗址考古工作的典型案例。引进民营资本参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更是全国首创,对今后的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墓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是中国 传统 文化 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物化表现形式。下面我为你介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墓。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墓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地下“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8000兵马俑如同复活的军团一般,宿卫着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虽是陶俑,但它们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铠甲,手持长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或黑发,蓝袍,绿脸,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雄纠纠的军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实况。”
经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现存高76米,周围有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 彩绘 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新加坡原李光耀得知发现秦俑后想一睹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来到了秦俑建设工地,40多分钟的参观结束时,李光耀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飞向世界各地,飞入寻常人的心中。
今天,秦兵马俑出土已30年,令人惊异的秦代“百戏俑”、“文官俑”、青铜仙鹤等也相继出土,秦陵的奇迹 故事 还有多少仍待后人去探寻。
荆州:一座悲情城市
谈起湖北著名城市,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往往是经济发达的武汉,或者是以三峡大坝著称的宜昌,很少会有人想到历史古城荆州。只有当人们提起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时,才会有些许人幡然醒悟道,哦, 原来荆州真实存在,并非虚构啊。
荆州是真实存在的,但却活得像虚构一样。之前就有新闻报道称一名女子回湖北沙市却被车拉到湖南沙市。是的,荆州就是这么不出名,不出名到事件发生后很多网友表示并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城市。但这并不是荆州的全部, 从三国文化到轻工业之城再到油焖大虾,荆州的故事很长。
01 城墙防守,龙虾出征
“东望武昌云历历,西连巫峡路悠悠”,诗里描绘的就是荆州。荆州紧邻长江,遥控汉江,上镇巴蜀之险,下据江湖之会,扼守长江天堑,是连接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吕蒙白衣渡江袭击荆州的故事,就是在这里上演的
因为是军事要道,所以从三国时期起,荆州便设有城墙,用作军事防御。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很多古城为适应经济发展,纷纷被拆除,而荆州城墙因“万里长江,险在荆州”的原因被保留下来,用于防洪,并一直留存至今。自此,荆州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城邦”城市。
城墙围起的一座城,使外面的人难以进入,里面的人难以走出。所以,很多人据此推测荆州经济闭塞,荆州人见识少、自私、性格内向。但这确实是对荆州最大的误解。正相反,荆州城墙作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进入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四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更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在历经1800多年的历史后,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四面八方,中外游客最喜爱驻足的景点之一,因此城墙为荆州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
荆州城墙的存在,不仅没有阻碍城市对外贸易,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方便交通,荆州还在原来6个城门的基础上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连通,真正做到了闭而不死,开而不乱,显著减轻了古城门的交通压力,加强了城里人与城外人的交流,也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开放的荆州城滋养了热情的荆州人,所以,荆州人不仅不闭塞,而且还非常好客,具体来说,性格豪爽才是荆州人正确的打开方式。身上没零钱,身上钱不够?没事,东西先拿去吃,拿去用,下次把钱拿来就行,不记账、不销账,这样的场景可以经常在大街上遇到。而要问及原因,商贩只会笑道称,不是什么大事,谁还没有个紧急情况?是的,民风就是这么淳朴。
背靠长江,荆州水源自是丰富,虾蟹鱼螺更是应有尽有。所以,荆州美食很多,而要提一个让全国人民都为之疯狂的,非小龙虾莫属。
小龙虾+配料(蒜蓉、十三香、麻辣、榴莲芒果等等口味)+百搭CP(啤酒、可乐)=华人尖叫夏季必备超级无敌巨无霸美食
还没出名以前,很多人都超级嫌弃小龙虾,因为吃起来麻烦。需要剥壳,然而肉还不多,吃了半天,还不如吃口米饭来的实在。又因为当时做法很少,很多都是直接放在锅里煮,没有配料,所以,吃起来也没啥味道,如果稍有耐心的人,可能会先煮再炒,但因为麻烦且量少,所以很难进入平常人餐桌。然而似乎一夜之间,小龙虾爆红,并成为男女老少夏季必备美食,此时,各种口味也蜂拥而至,蒜蓉的、麻辣的,此起彼伏,给美食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蒜蓉小龙虾刚出道时,不少人大呼,这味道好怪,然而身体却很诚实,几只吃下去,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爆辣的口感加上浓郁的蒜香,细滑鲜嫩的肉丝在经历漫长的剥壳后,放在嘴里的那一刻,人生便已然知足,那一口的量不多不少,既不会满足你大快朵颐的快感,也不会让你感觉在塞牙缝,而是勾起你的欲望,大脑的多巴胺让你拿起另一只,并继续上一个动作。如果再加上一群狐朋狗友,畅谈人生的同时,便觉得那一口连灵魂都得到了升华。
小龙虾的蹿红,得到越来越多美食爱好者的关注和共鸣,为了满足天南海北吃货的需要,各种加工好的小龙虾开始畅销于网络。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统计小龙虾养殖总产量为112.97万吨,社会经济总产值约2685亿元,比2016年增长83.15%,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
今年世界杯期间,荆州10万只小龙虾“出征”俄罗斯,成为足球之外最耀眼的“明星”,而荆州也已然成为国内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基地。
除了小龙虾,荆州美食不胜枚举。荆州甲鱼、酸菜鱼、糯米包油条、锅盔、鱼糕、松滋鸡、洪湖莲藕、荆州八宝饭、早堂面、荆州大白刁、监利河蟹、粉蒸鱼等等数不胜数。原生态的材料,地道的做法,加上其不高的价格,荆州美食跑遍中国大江南北,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俘获人味蕾的美食,来自那座叫做荆州的城市呢?
02 曾经的轻工业基地
说起荆州,一定要提沙市。沙市曾经是国内著名的轻工业城市,被誉为“小上海”,著名品牌有活力28、荆江牌热水瓶、鸳鸯牌床单等,这些当时的国内知名品牌,让无数人向往。即便现在提起这些东西,恐怕很多90后也并不陌生。
常被当作结婚礼物成对赠与新人的荆江牌热水瓶,就是沙市热水瓶厂生产的。1975年,经国家计委和外贸部批准,沙市热水瓶厂成为我国首批保温瓶外贸出口专厂。该厂生产的荆江牌热水瓶,造型美观、风格独特,曾三次荣获国家银质奖、两次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行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内外人士誉为“荆江之花”。
除了荆江牌热水瓶,上世纪90年代初,沙市洗涤用品活力28也是明星产业。“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语曾响彻大江南北,“一比四”的概念更是深入人心。乃至多年以后,沙市没落,在不知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沙市人都会大着嗓门说道:“活力二八,沙市日化”。
1982年,“活力28”率先在国内推出国际第三代洗涤用品——超浓缩无 泡 洗衣粉,开创了中国洗涤行业新纪元。第一家在央视做洗衣粉广告的企业、第一家把广告牌竖在香港的内地日化企业、第一家赞助春晚的企业、第一个进入全国500强的日化企业、第一个产销超过9万吨的洗衣粉企业……诸多第一,让一家计划经济时代的小工厂,变成了全国洗涤行业龙头,全国80%的市场占有率,让“活力28”一举成为中国民族品牌典范。
03 喧嚣过后
然而作为轻工业城市的沙市,并没有逃过大背景之下老牌工业基地衰落的命运,它的变迁也成了中国工业城市发展的缩影之一。 九十年代中期倒闭潮袭来,许多作为城市支柱的工业企业纷纷倒下。沙市热水瓶厂、活力28洗衣粉在走过兴盛和辉煌之后,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衰败,并逐渐走向没落。
大批工厂接连倒闭、产品积压滞销、众多工人被迫下岗,沙市也受到重袭。曾经比肩与武汉的沙市,随着国家发展的重心转移,逐渐被沿海城市超越,没有了往日的繁荣,更提不上什么明星城市了。
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侵袭长江。“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顶头风”,这句诗就成了荆州人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荆州人在洪灾中以“保大家,舍小家”的气概坚挺了下来,但是就在1998年,荆州经济受到了重创。
“十里长街,灯火不灭,其繁荣之景,唯扬州可比”的沙市,繁荣时地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成为NO4的沙市,90年代中期轻纺,家电等产品远销海外38个国家的沙市,现在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笑话。原来最早的车牌是用省名+数字代替,武汉是湖北01,沙市是湖北02,现在车牌也从原来的湖北02一下子滑到鄂D。
再加上金融风暴爆发,一时间,沙市知名企业无一幸免,到处人心惶惶。这时的荆州从光芒四射的明星城市,沦为烂尾楼丛生的无人问津之地。 曾经的轻工业城市,已面目全非,垃圾到处都是,犯罪也呈上升趋势,政府官员开始腐败,甚至被冠以 “匪城”名号,就这样一步步的被湖北其他城市超过。
04 任重道远
荆州人一直认为:荆州发展不好,主要是缺少一个强势人物。
这是因为,从历史来看,从梁元帝到张居正,荆州的每个巅峰确实都是由强势人物缔造的。据考古发掘验证,南北朝梁元帝时期,是荆州这个城市在农业文明时代的鼎盛时期。自公元552年到554年,荆州当过三年的首都,梁元帝按照一个都城的规模扩建了荆州,当时的人口规模达到了25万左右;荆州城第二个鼎盛时期可是张居正时期,当时进行了包括修建城墙等系列措施,现在我们看到的荆州城墙主体基本上就是明代修建的城墙。
可能教育部也觉得,城市发展不好,主要是因为缺人,所以教育部一直大力支持当地教育,以荆州地区唯一一家二本院校长江大学来说,近年来,政府一直支持学校扩张,意在打造一个大学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让教育成为荆州这座城市的标志。
经过不断努力,长江大学的招生人数直线上升,这座城市又恢复了蓬勃的生机。
当然,今天的荆州,也有后工业时代的硬伤。
产业空虚,就业岗位有限,生活成本还不低。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当地年轻人都纷纷奔赴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而作为三线城市的荆州,因为经济发展缓慢而被舍弃,这又是一些老工业城市常见的图景。
于是,哪怕本地教育资源最好的长江大学,也曾在武汉建立分校,后因不好管理,而只把很小一部分学生迁过去。但如果上网去查,你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即将迈进这所学校的学生在问:长江大学会搬去武汉吗,什么时候搬?
05 向死而生
曾经,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很多人背得出四大城市名字,但却唯独不知道沙市在哪;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芈月传》的热播,也未能为荆州带来一点涟漪;精心策划打造的荆州关公义园,全球最大的关公像,至今也没刮起多大的风浪。仔细一想,荆州真的是自带屏蔽热搜的体质啊。
不仅在国内存在感差,在湖北省存在感也不强。怎么碰瓷都不火,我们都知道武汉有樱花节,但其实荆州也有,而且就在古城墙旁边。到了春暖花香的季节,一边围着城墙转悠,一边观赏樱花,三俩好友,相约一起,再加上路边各种美食零嘴,一天简直不要太惬意哦。可是这么舒适的地方,这么有趣的节日,很多人并不知道。
如果硬要让别人从记忆里挖掘一点关于荆州的印象,那也是荆州电梯吃人事件,荆州“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等,总之就没有什么可以让人首屈一指的事件。但好在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文化复兴与民族自信开始成为潮流,荆州的文化底蕴开始慢慢苏醒。
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就很抢眼,号称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就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收藏在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荆州博物馆,并登上央视《国家宝藏》,震撼全场; 三国时期荆州的存在感就更强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20回,有70回都提到了荆州,可见“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的说法不假。而目前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也是 春秋战国 时期 楚文化 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省级重点保护古墓熊家冢就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西北方位,还有荆州万寿宝塔、荆州古城墙等等文化古迹。
站在长江大桥上,看着滚滚长江东流,不禁遐想:假设荆州未失,三国未死,今天的荆州会怎样?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1
欢迎到郑王陵遗址博物馆参观。我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东城郑王陵遗址而建立起来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郑王陵遗址博物馆是我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一处文物旅游景点。
郑王陵遗址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郑国贵族墓地北侧。整个郑国贵族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新郑市文物管理局对整个墓地进行了钻探普查,发现墓葬分布极为密集,墓葬总数在3000座以上,其墓葬数量在全国已发现的春秋墓地中为最多,密集程度在全国同期墓地中极其罕见,可用无卧牛之地来形容。特别是规格多样的车马坑群的发现,在春秋墓地中尚无先例。如果将车马坑大面积的发掘,其盛况将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以来又一处现场展示我国古代光辉文明的盛大舞台。
在我国古代,由于认识上的局恨性,人们事死如生,生前享有什么等级的生活,死后也按这个等级进行陪葬。中字型大墓2002年8月开始发掘,是目前发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时期带墓道大墓。南墓道总长20.85米,北墓道长10米,葬具形式巨大,为三椁一棺或重棺。在全国已发掘的春秋诸侯墓中,三层椁极为少见。《庄子.天下》及《荀子.礼论》均云:“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此墓三椁二棺,正与记载相符,从而印证了这是一座郑国国君墓。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2
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资源丰富,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区位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农业领先,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发展较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潜力很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xx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23.3%。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动物418种,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3
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邙山镇冢头村东,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分为两大展区。历代典型墓葬展区陈列上自西汉、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汉“打鬼图”和“卜千秋升仙图”等9座壁画墓的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北魏帝王陵区以宣武帝景陵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寝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筑由仿汉代、北魏两组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院内珍花异木,郁郁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庄严肃穆的殿阁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堪称园林式的博物馆,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4
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汉白玉制成的门阙、序幕大殿、图书资料室、陈列室、四角楼、望景亭等。
地下部分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实际上就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古墓群,共有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二座,上自西汉,下迄北宋,其中尤以一组壁画墓最为有名。洛阳的汉墓壁画历史悠久,目前共有10座古壁画墓可供参观,主要包括西汉“打鬼图”壁画墓、西汉贵族卜千秋壁画墓、东汉出行图壁画墓等。卜千秋墓的壁画内容为卜千秋夫妇乘蛇和三头凰,在西王母的信使持节仙翁、仙女和虺龙、枭羊、朱雀、白虎等神兽护卫下在空中飞升的情景。画中人物鸟兽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馆内展出有大量的生活器具、装饰品等随葬品,如西汉、魏晋时期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5
1号车马坑是我国目前发现春秋时期葬车最多的车马坑。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口长10.4米,宽8.4米,口部略大,底部略小,深5米,四角各有两道供古人上下的脚窝,内葬多种豪华、实用、形式多样的车辆22辆和许多马骨。春秋战国时期,一坑多车制似乎已成为一种更新颖、更时髦的追求。郑国1号车马坑葬车众多,就其典型代表它的葬制规律一般为车轮摘掉后侧靠在坑的四壁,马匹杀死后平铺坑底,车体则放在马匹之上,摘下的车饰、马鞍、马蹬、马衔等活动车马具放在主墓内,这与其它列国车轮不摘,马匹放在车辕下的葬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可能与郑人的观念有关,推测应是墓主人对珍贵的车马占有权的充分体现。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6
洛阳市郊北邙山的古墓博物馆(现在已经改名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古墓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历代墓葬区、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画馆三大展区。历代墓葬区位于博物馆的东部,分为地上、地下两个部分,是古墓博物馆中最有特色和最吸引游客的部分。
墓葬区
地上建筑是一组仿汉建筑群,建筑群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汉代帝王出殡仪式群塑”、“民国初洛阳民间出殡仪式群塑”等展室。而地下部分,是搬迁复原了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洛阳地区代表性墓葬25座,陈列文物总计约几百件,还有数量众多的壁画。
地下部分中的各个复原墓葬(室),都是整体搬迁过来的,墓里的砖石都是考古人员在原地编好号码后再拆掉,到这里再按照原样的逐一复原的。每个墓室之间相隔不远,有通道相连。你可以行走在通道中,穿行于各个时代的墓室前,这些墓室千姿百态,其建筑风格各异,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侧面。
墓室中还摆放了不少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如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等。墓室中还有西晋、北魏、唐宋的墓志,以及丰富多彩的壁画,如打鬼图、妇人启门图、升仙图等,这些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北魏帝王陵墓
位于博物馆西部。该展区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为主体,搬迁复原清河文献王元悻和江阳王元叉墓组成的。景陵封土呈圆形,夯土堆高二十多米。游客可以沿着甬道一直往下走到墓室的中央,这里停放着一具棺椁,棺椁中没有任何物品。元悻墓墓室顶部绘有一幅天象图,画中有300多颗星辰,这幅图比《敦煌星图》早约420xx年,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壁画馆
壁画馆中展出了西汉、东汉、魏晋、唐宋和金元等多个朝代的墓葬壁画真品。这些壁画形象清晰,题材内容宽广,涵盖天文、地理、人事、神灵。壁画墓的主人上自皇帝、嫔妃、达官贵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
博物馆面积不大,步行可以非常方便的到达各个区域。无论是原样复原,还是原址的帝王陵,这里毕竟是古人安息的地方,游览时,最好不要高声喧哗。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7
5号车马坑在中字型大墓南墓道东南约10米,坑中葬4马车1辆,2马车2辆,马8匹,犬1条。马骨被压在车体之下,马匹侧躺放置,头向西,1号车为仪仗类的大车,放在坑的中间,2号车与3号车都是小型游猎车。另外,犬骨斜爬在3号车厢上,有明显的挣扎痕迹,形象十分生动可怜。
这座陪葬坑的墓主人是大夫级贵族墓葬,作为葬具的木质棺椁均已腐朽,依其遗迹可知葬具为一椁一棺,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和青铜器片。从故城中已发掘的10余座中小型车马坑的情况看,5鼎墓,也就是中大夫的级别才能殉葬1辆车,个别殉葬4辆车,这种级别的车辆都没有发现任何装饰品,这和国君所陪葬的车辆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它们的级别和地位是明显不同的。
整个郑国陵区从1999年发现至今,共探明不同规模的车马坑达23座,这里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而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长宽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就有4座,位于中字型大墓西侧的3号车马坑长13.5米,宽11.5米,深7.5米,面积几乎是1号车马坑的'2倍。20xx年3月开始清理,7月份清理到5米深时发现车辆非常密集,现暂停清理,开始挖砌坑底防渗过洞和四周防渗墙,目前防渗工程已竣工。该坑葬车数量可能在30辆以上。20xx年发掘的1号车马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新郑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中字型大墓发掘现场和中大夫级贵族墓展示厅,并对陵区进行了绿化和建设,以车马坑群的展示为主要特色,车马坑群数量众多,葬车多样,在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区域内有如此多的车马集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观。它构成了我国截止目前春秋时期葬车最多,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成为以军阵形式随葬的渊源,比闻名中外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早400多年。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8
洛阳古墓博物馆就位于邙山乡冢头村,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洛阳古墓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之概况,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代帝王和达官显贵多埋葬在洛阳一带,特别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因埋葬东汉皇帝而遐迩闻名,成为 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墓地。此后,西晋、北魏皇家陵园均建其上,墓冢垒垒,星罗棋布,十分壮观。
博物馆复原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汉,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汉中后期贵族卜千秋壁画墓,壁画为卜千秋夫妇乘蛇(小龙)和三头凰在西王母信使持节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龙、枭羊、朱雀、白虎等神兽护卫下在空中飞升的情景。东汉出行图壁画墓表现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场面,有车骑一百多乘。另外还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孙清河王元怿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玮墓、唐代定国大将军安菩夫妇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的洛阳北邙山及周边地区,历代古墓葬星罗棋布,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的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其面积之大、风格之别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类型及数量之多均属世界首位,是 中国一大绝观。因此,洛阳古墓博物馆又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洛阳古墓博物馆,占地面积130余亩,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间设假山水池,堪称公园。
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9
这座墓的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实用葬车。而且车辆形制多样,装饰各异,均为拆车葬。目前在南墓道内已发现多种车40辆,在北墓道5辆。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有棕红色的漆。
综观中字大墓不计陪葬坑3号车马坑中的葬车,墓道中车辆总数45辆,车辆之多在我国目前已发掘墓葬中为最多。是难得一见的春秋车辆奇观。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车辆中发现了象牙龙饰车、青铜饰车、骨雕车、象牙饰车、楼车、漆绘花纹车等珍贵车辆,多属全国首次发现,完全与《周礼.春官.巾车》中所记载“王之五路”相对应。这些车辆是目前发掘中所发现的最高级别、最为考究的郑国车辆。
郑国国君为伯爵,按周代礼制,其国君埋葬不能用墓道,但这座墓葬既有宽大的南北墓道,墓道葬车中又有宽大的车辆,与郑国诸候国的地位不相对应,反映的是这位国君已经“僭越”不服周礼的客观现象。如果把它的陪葬坑3号与2号车马坑内的葬车数量加在一起,其车辆总数可能超过百辆,这对于当时号称“千乘之国”的郑国来说,无疑是太奢侈了。但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此国君在位时可能也是郑国比较强盛时期。在此墓东侧约7米的地方最近发现1座总长25米的甲字形大墓,是发现的郑国墓中第二座带墓道大墓,可能是此国君夫人墓。
另外,考古发现这里是韩国的铸铁遗址,韩灭郑后在都城内兴建的大型官营作坊,在此大挖大烧郑主墓破其风水的历史场景,刻意体现了改朝换代后韩人惧怕郑人复国。在此墓的南边,有一些韩国残疾人和小孩的墓葬。